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將面臨一個極為嚴峻的考驗。
美國東部時間12月2日晚間,美國國會眾議院正式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這一備受關注的法案,被認為是針對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而推出的。
而這些中概股背后,有大量的中國互聯網科技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今年5月,美國國會參議院已經通過該法案——這就意味著,該法案將被遞送至美國白宮,并且在美國總統簽署后生效。
山雨欲來風滿樓,大量中概股聞風而跌。
針對中國企業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
從某種角度來看,《外國公司問責法》針對的,就是中國企業。
2019年年底,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共和黨參議員約翰·肯尼迪(John Kennedy)提出了《外國公司問責法》草案;
隨后,在瑞幸造假事件發生之后,約翰·肯尼迪和民主黨參議員范·霍倫(Van Hollen)聯合提出了該法案。
2020年5月,該法案在美國參議院表決通過。當時,約翰·肯尼迪在參議院發言時,是這樣說的:"我不想陷入新的冷戰……我想我們所有人都想要的,就是要中國遵守規則。"
而范·霍倫也毫不掩飾地表示,該法案源于“美中緊張關系的加劇引發了政治關注”。
對此,白宮經濟顧問拉里?庫德洛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我們必須保護投資者,我們也必須保護國家安全……由于這些公司未能在報告中保持透明,因此許多公司已經發生丑聞,并給投資者造成了很多損失。
《外國公司問責法》中有一個核心條款:如果一家公司不能證明其不受外國政府控制,或者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無法連續3年對其進行審計,則該公司的證券將被禁止在美國交易所交易。
也就是說,這項法案實際上要求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受制于PCAOB連續三年的審查。
但實際上,根據中國證監會和財政部2013年5月7日與美國PCAOB簽署的執法合作備忘錄,中美是有會計審計跨境執法合作機制的——比如說,我國2017年協助PCAOB對一家中國會計師事務所開展了試點檢查,2019年以來又多次向PCAOB提出對會計師事務所開展聯合檢查的具體方案建議。
實際上,如果PCAOB因案件調查需要,要調取中國公司的會計底稿時,可以向中國證監會和財政部提出要求,在不違反中國《保密法》等規定的情形下,獲相應的會計底稿。
因此,針對美國要求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連續三年接受PCAOB審計的做法,實際上是有點過度伸手了。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8月,美國財政部在其官網發布了《關于保護美國投資者防范中國公司重大風險的報告》,建議對來自中國的公司提高上市門檻,加強信息披露要求,強化投資風險提示,并要求已在美上市公司最遲于2022年1月1日前滿足PCAOB開展檢查的相關要求。
甚至有消息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也曾向特朗普建議,已在美上市而又未能達到美國法律審計要求的中方企業,須在2022年1月前全部摘牌。
不少中國科技企業股價下跌,中方也表態
上述法案通過之后,中概股企業聞風而動。
據了解,在12月2日美股收盤之時,熱門中概股漲跌不一。比如說百度漲了2.45%,京東跌了1.15%,拼多多漲了5.51%,小鵬汽車漲了6.76%,蔚來漲了5.73%。
然而,受到上述法案通過的消息影響,部分熱門中概股盤后出現下跌。其中,百度跌0.49%,京東和拼多多都跌了超1%;三大造車新勢力也都轉跌,蔚來跌3.57%,小鵬汽車跌2.95%,而理想汽車跌1.64%。
當然,針對該法案,我國相關部門已經多次回應。
早在2020年5月,該法案被美國參議院通過之時,中國證監會就表示,從法案以及美國國會有關人士的言論看,該法案的一些條文內容直接針對中國,而非基于證券監管的專業考慮,我們堅決反對這種將證券監管政治化的做法。
證監會認為,該法案對雙方利益都會造成損害,不僅會阻礙外國企業赴美上市,更將削弱全球投資者對美國資本市場的信心及其國際地位。
最后,證監會還呼吁:
希望美有關方面秉持專業精神,與中方相向而行,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處理監管合作問題。以實際行動切實推進中美審計監管合作,促進雙方早日達成共識,共同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除了證監會,我國外交部也就該法案在12月2日進行回應,回應認為,美國對中國的公司采取了歧視性的政策,是對中國企業進行政治打壓;有關各方開誠布公地加強跨境監管合作,就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等議題來加強對話和合作才是解決問題的正道。
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表決通過之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離正式成為美國法律,只有一步之遙。
簡單來說,就是經過美國政府特朗普的簽署——那么,特朗普是什么態度呢?
早在今年5月,特朗普接受采訪時表示,白宮正在觀察在美國交易所上市的中國公司如何不遵守美國會計準則——但他也承認,如果強制要求中國企業遵循美國會計準則,可能促使中國公司轉向其他國際金融中心如倫敦和香港上市。
考慮到特朗普在上任以來對于中國的態度,這份法案被簽署并不存在太大的阻礙。
值得一提的是,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對于該法案,美國投資人的評估有分歧,但一般的感覺是,即使成為法律,中國企業面臨退市的威脅也要經過好幾個季度,甚至好幾年才能體現,而且不是所有的公司受到同種程度的威脅。